今天的辯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接受,一個是不義之善舉。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指出,社會共識即意味著底線和普世價值觀,社會認可某一行為并將其納入公眾規范。而不義之善舉這個說法相對模糊,因為在人類的常識語境下,善是包括正義的,西田幾多朗善行論也認為善行必須包括善因與善果,兼顧道德上的正義和事實上的利益。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主辦方給出的五大行為案例來對題目中的善舉與不義進行區隔。主辦方給了雙方五大討論行為:劫富濟貧、善意謊言、生殺問題、電車難題、彌賽亞救世,明確指向了倫理學領域的兩個流派之間的對壘: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義務論者認為,道德準則是比可衡量的利益指標更高的價值,不可以為了利益而犧牲道德;功利主義者則認為,一切規則都服務于社會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二者發生了沖突,道德應該向最大利益讓步。本題中的不義之善舉應當被歸類為功利主義主張。
如此一來雙方的討論范圍就明確了,正方是在為功利主義辯護,而反方則反對將功利主義視為這類倫理學爭議中的最高判準。論證如下: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
辯論稿都是原創,需花費時間精力,需付費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