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語言的界限決定了一個人表達的界限,但不是認識世界的界限。首先語言就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產物,其存在是為了方便我們表達,但在沒有語言的年代中,人們也在認識世界。舉個例子,甲骨文時期,大約只有4300多個文字符號,尚未出現語言,人們表達的能力有限,只能進行最簡單基礎的生活溝通,而后現代的我們所發現的甲骨文化石,證明了即使沒有語言他們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向人們傳遞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第二,人能夠超越語言去感知語言以外的世界。超越語言,是指在使用語言的基礎上,結合人的生命情感來認知和把握世界。例如,在面對親人的死亡時,每個人都會生發悲痛的情感。在悲痛的情感下,人不僅有對親人離世的悲傷和思念,而且還有對現實之殘酷的感慨,甚至有對自身死亡之不確定性的畏懼等情感。悲痛這一情感首先以“悲”的情緒出現在人的意識中,緊接著叉使人的身體有“痛”感,進而生成了“悲痛”這一生命情感。人要真正把握一種生命情感,除了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以外,還必須要有所體驗。
第三,語言不能離開思維單獨存在,語言也認識不了世界,其背后有著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語言本身就是有限的,思想中有語言不能觸及的地方,我們常說的詞不達意,言不盡意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語言有時候顯得很貧乏,無論你看到多么好看的人或物,永遠都只能說出來那些常用的詞語——好看、漂亮、美麗等等,而且聽到你形容的人往往也不可能產生一個非常具體的形象,這就是語言無法觸及思維的地方。所以說語言只是我們萬千思緒所概論出得一句話,而我們真正所認識到的世界,恐怕得去海馬體一探究竟。
以上。性,以及語言無法脫離邏輯而獨立存在,因此語言的界限不是認識世界的界限。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