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主席,大家好
道可道,非常(恒)道。在北宋以前,這句話就有三種不同的詮釋。第一種是: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第二種是: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第三種是:道可以言說,但非恒常不變之道。而古時的斷句又有爭議,比如:道可,道非,恒道也。但,什么又是道呢?老子認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都是相對的具體存在,還有比天更根本的,在相對之上還有絕對的。這個絕對,老子名之曰大(讀太),亦稱為道。這就是原文所指的第一個“道”。
但這個含義我們雙方都無法證明其本質屬性。感覺是意識內外的屏障,人們受限于自身,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而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數學的羅素悖論,揭示了我們沒有辦法證明一個含有外部本體的命題。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處于幻覺中,或者是被欺騙了。而邏輯學的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也證明了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
辯論稿都是原創,需花費時間精力,需付費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