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原創辯論稿

          在自然被祛魅的當下,人類無法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一辯稿

          2019年10月29日2961夏目

          辯論稿

            在自然被祛魅的當下,人類無法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

            各位評委,對方辯友晚上好,今天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何為祛魅,然后再來討論為什么人類無法詩意地棲居與大地上。

            祛魅一詞出于馬克思所說的“世界的祛魅”,一般理解為曾經一貫信奉的或被人追捧的人或事或情感或文化或定論,受到新的認識后地位下降。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一書中著重解答了自然是如何被祛魅的。祛魅后的自然和社會正如題解所介紹的一般,人們否認自然具有主體性、經驗和感覺。自伽利略開創實驗科學實現自然的數學化開始,自然的神秘性就在不斷的褪去。在1846年,加勒僅靠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就發現了海王星,在這種化歸的產物中,人們漸漸形成一種觀念,科學即是真理。他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的在人類的認識和精神中削弱自然的主體性,消除自然界的所有情感以及神性和創造性,試圖為人類對自然無節制地開發解釋。解釋完祛魅,我們再來看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這是出于荷爾德林《人,詩意地棲居》一作中,海德格爾在《詩語言思》中加以哲學闡釋才被廣為人知,除去神性的一部分,他主張人要對自然不應該主體客體分割,要用詩意為自我和世界增添意義,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存的目標。將這種思想放入祛魅的環境中,我們不難發現,出題人希望我們討論的實際上是祛魅這一行為對社會環境的沖擊。所以我方認為,祛魅在文化層和社會層造成的負面效應以至于人無法達到真正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

            辯論稿都是原創,需花費時間精力,需付費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