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
德性,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理念的解讀下,引申出了多元含義,如鄭玄認為,德性是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蘇格拉底認為德性即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就是最為合宜的方式方法;康德認為德性就是道德義務;現代西方哲學探討中,德性又被具體賦予了如正義,虔誠,勇敢,節制,智慧等內涵…….結合各類資料不難發現,德性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雖存在“一千個人眼里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表述形式,但其主旨一言以蔽之,德性即被社會所認可的具有積極意義的道德品行。可教,我方認為即通過施教者的行為或手段讓受教者在接受到德性信息后表示認可,進而對道德認知作出影響。需要明確的是,德性修養具有程度高低之分,但我方認為恰恰是這種動態的程度變化證明了德性的可塑造型、可改造性。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