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原創辯論稿

          閱讀文學作品,應抱著作者已死的態度一辯稿【第四版】

          2020年03月27日4961

          辯論稿

            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

            根據1967年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理論——文本解讀是開放的,并非是作者一人的絕對意義。因此我方將作者已死定義為在閱讀時,把作者的解讀當作普通讀者的解讀,實行與文本本身的對話,鼓勵讀者從有別于作者的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而作者未死是指在閱讀時刻意追求作者原意,認為文學作品被作者賦予了唯一確定的含義。兩者核心區別在于是否認為作者對文本解讀是權威的。當然我方也承認,要讀懂一本書有時候的確需要去了解寫作背景等因素。判斷應抱著何種心態去閱讀,則要比較何者能將文學衍生價值最大化。所謂的文學衍生價值最大化是指有更多優秀多角度的解讀。下面我將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

            辯論稿都是原創,需花費時間精力,需付費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