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主席,開宗明義:
自殺心理學家施耐德曼,將不滿意的程度界定為在生活中產生不能滿足心理需要而引起的緊張和不能夠容忍的心理痛苦。簡而言之,不滿意的生活,即是在生活的宏觀層面來看,遭受的現實痛苦大于個體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快樂、期望和滿足。
而細究人們對生活不滿的原因,或許包括了很多個體無法規避的,與生俱來的“被選擇”。如身體的殘疾、絕望的家庭等等,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的一生。
而在辯題所設定的世界里,已經被證實存在一個重生的機會,即今天討論要不要進入的機器。夢境中的幸福快樂是當事者意愿體現,機器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預期,只會比你的設想更完美,而代價是放棄過去的世界和與之共存的記憶。
需注意,正如在某些國家,安樂死被允許一樣,允許進入機器也并不代表我倡導所有人現在立刻馬上都進去,同樣的,選擇進入這個機器的人,也會在明確的了解到進入機器的代價之后做出抉擇。
而當你正在被生活折磨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對個體而言,選擇不外乎兩種,要么留在痛苦中掙扎此生,要么放棄現實的一切重新來過。需要注意的是,我方并不做任何方向的強制,而在我方看來,面對生活的不滿敢于退一步追尋自己的人生重來,是一個可以被理解的選擇。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