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原創辯論稿

          報喜不報憂不是值得提倡的孝質詢稿

          2022年02月09日6433東君

          質詢問題.jpg

            質詢

            1、關系本來就不好 報憂只會招來父母的責備(不會得到正反饋)

            今天很多人選擇報喜不報憂,是因為從小在犯錯或者報憂時,得到的反饋是父母的責備,從而選擇了沉默。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緘默效應”。在沉默的過程中,他們只是暫時地壓抑自己而屈服,隱藏并積累了自己的不良情緒,加深與家長之間的矛盾。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心智開始成熟,我們會開始理解到父母的用心良苦;而當我們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父母也會更加的關心和擔心我們,這便是能破解矛盾的一個大環境。當我們提出我們的憂,父母在傾聽的過程中能更了解到我們的心情和生活狀態,不僅能幫助我們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更能夠促進家庭矛盾的化解。父母可以學習聆聽的能力,而我們自己也可以學習以什么樣的方式報憂。

            本文只顯示部分辯論稿,如有需要歡迎去辯論稿商城付費查看完整辯論稿!